如何治療抑郁癥?
(抑郁癥的治療、我有抑郁癥了,應該怎么辦?、走出抑郁)
雖然心理咨詢誕生的時間很短,甚至可以說仍然是在嬰兒期,但一百多年來也已經誕生了許多療法了。經典的主要心理療法有精神分析法、行為療法、人本主義等。近年來,發展出很多很多的療法,甚至細分的話都已經有幾千種療法了,但不管這些療法怎么稱呼,它們在層面上仍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行為、意識、潛意識。
行為層面,許多行為主義學家都把抑郁視為消退的結果。也就是說,一旦行為再也得不到獎勵,那人們就會停止這一行為。他們會變得不積極和退縮——簡單地說就是抑郁。
所以,行為療法的關注點往往在對于抑郁癥患者的提高強化和社交技巧上。強化就是患者和治療師一起確定出積極的強化行為——患者相信對他或她最有幫助的特定活動。然后,無論患者是不是喜歡,他們都必須按照計劃進行這些活動。如果這種行為使患者的機能更好了或者改善了他們的情緒,那么治療者就會鼓勵他們繼續進行這些活動。通過完成越來越難的任務,患者漸漸開始完全參與到那些行為中去了。這些行為能夠鼓勵他們進一步進行活動并改善他們的情緒。社會技巧訓練,就是通過教患者一些基本技術從而直接矯正他們的行為,使他們的社交活動能夠令人滿意,從而減少他們的退縮行為,改善他們的情緒。
而在我們的咨詢過程中,我們會給來訪者一些家庭作業,這些也可以歸結到行為層面來。這些作業包括讓來訪者多去參加一些活動,例如:我們會建議來訪者做一些適合的身體運動、聽音樂、跳舞、多曬太陽、做顫抖功,這些能增加人體的多巴胺——這種物質對我們的情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意識層面:意識層面的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思維層面或思想層面。我們的思維對我們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而這些思維是從我們出生起,由父母和這個社會對我們潛移默化而形成的,所以,有的思維可以說是根深蒂固的。漸漸地,這些思維就變成了我們的自動化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由于我們的生長環境不同,所以往往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的解讀是不一樣的,所以對每個人的影響是不一樣的。
而我們的許多痛苦正是來自于我們的這些自動化思維。為了減輕我們的痛苦,有時我們需要讓我們的自動化思維停下來,先看看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進而我們可以換一些讓我們舒服些的看法。
在咨詢過程中,我們會用合理情緒療法、一念之轉、換個角度看問題等方法,讓來訪者體會到,原來對于同樣一件事情,還可以有那么多的解釋。從而,他們會從讓自己痛苦的觀念中解放出來。
潛意識層面:如果說行為層面和意識層面還比較好理解的話,對于“潛意識”一詞,可能很多人都不理解。自從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創造了“潛意識”這一概念以來,它對心理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如果說你不懂什么叫潛意識,那你總知道做夢吧?知道我們在許多情況下,明明知道我們應該怎么做,卻總是做不到吧?夢境就是我們潛意識的語言。而我們在許多情況下,控制不住去做某件事,也是受潛意識的驅動。而當潛意識驅動我們的時候,我們的意識根本無能為力,這是因為潛意識所占的份額要遠遠高于意識所占的份額。所以,在潛意識層面做咨詢,往往能比較快地起到效果。
在潛意識層面的咨詢,我們用得比較多的是催眠、意象對話、沙盤、繪畫、等等療法。
抑郁癥的來訪者往往是非常自卑、自責的人,他們對自己的要求極高,即使他們已經很漂亮了、很帥了,或者事業已經很成功了,他們仍然覺得自己不夠好。而且,不管做得多好,都不能讓他們自己滿意。所以,在咨詢的過程中,我們會很重視讓抑郁的來訪者從潛意識層面去真正地接納自己(通常,他們的心中小孩的狀況都不太好,有的甚至非常丑陋,即使他們本人長得很好)。
盡管早期的心理學家們各持所詞,認為自己的流派的療法最有效,但近代的療法已經漸漸走向整合了。所以,我們在咨詢的過程中,不會完全拘泥于一種療法,而是將療法整合起來。根據不同的來訪者,使用不同的療法;對于不同的癥狀,使用不同的療法;在咨詢的不同階段使用不同的療法。
在悅慈,我們不僅把各種療法給整合起來,更是把身體的放松、靈性的冥想、瑜珈等等(一般通過工作坊的方式)結合到咨詢中來,更加促進了咨詢的進程。
而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做得非常多的是,把來訪者的關注點拉回到生活中來,而不是在癥狀上。讓他們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這種效果會非常好。
關于藥物:
當我們不舒服的時候,許多人自然而然地會先去醫院,而在醫院里,藥物是首當其沖的治療方法。當然了,藥物肯定有著它的優勢。
首先,有效的抗抑郁劑比心理療法便宜多了,而且看起來效果要比心理治療來得快——因為藥物是直接作用于人體的神經的??墒?,由于所有的藥實際上都沒有真正治愈抑郁——所謂真正治愈就是既要提高現在的情緒也要能夠防止復發——所以心理療法可以通過顯示它的確能夠防止復發從而證明它的有效性。
另外,作為藥物,用句中國的古話來說就是,是藥三分毒,更何況是作用于神經的藥物。所以,在用藥之前,注意一下作用藥物的副作用。
現在的好消息是:根據國外的研究,即使不接受治療,抑郁患者中也有85%的人會在一年之內恢復。但壞消息是,不知道你是屬于85%還是屬于15%。
所以,我們一般給來訪者的建議是,不要給自己一頂帽子——“我是抑郁癥”。如果你覺得痛苦,你就可以選擇接受咨詢,如果你自己覺得自己還能挺過去,那就可以選擇自己面對。但如果已經時間很久了,你還覺得痛苦,自己也未能走出來,建議你最好還是先找一家自己信任的心理咨詢機構咨詢。
[返回列表]